特朗普总统一直利用关税试图减少美国对中国出口的依赖,并防止中国的工厂产能过剩冲击美国经济。但他的努力遇到了阻力:中国政府早已着手降低经济对美国的依赖。
过去20年里,中国一直有条不紊地推进经济自立。中国已经能够建立起可以用来对美国经济施压的“卡脖子”环节,同时也让华盛顿更难封锁中国的发展。
“自力更生”一直是中国政策制定的基石,不仅在2012年起担任中国最高领导人的习近平领导下如此,在其前任胡锦涛时期也是如此。
他们推动以国内生产取代进口制造品的计划代价高昂,而且往往效率不高,但它使西方在发生争端时可以动用的筹码越来越少。
中国领导人如今越来越公开地强调这种自立方针。在上个月召开的中央委员会年度会议上,这一主题占据了突出位置。中国的最高级别官员在此次会议上制定了下一个五年规划的总体框架。
习近平在讲话中表示:“我们必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今年,中国动用了最强有力的反制手段之一——它几乎完全掌控着全球稀土金属及稀土磁体的供应。
面对中国稀土供应的限制,特朗普上周被迫与中国领导人达成妥协。
这项协议使得美国今年对中国征收的新关税水平与对东南亚国家的关税大致相当,并低于对印度、巴西等传统上与美国关系更密切国家的关税。
中国威胁将对稀土出口实施极其严格的管制,也促使特朗普政府暂停执行一项原定于9月实施的政策,该政策原本打算扩大禁止美国企业与之往来的中国“军工关联企业”名单。
通过推行制造业自立的政策,中国在其他领域也占据着优势地位。中国如今是全球主要的抗生素及其他药物原料生产国,同时也是大量电气设备、低端芯片等产品的主要制造者。
这使得美国在需要反制时选择日益受限。当华盛顿试图向北京施压、要求其撤回稀土出口管制时,特朗普政府只能威胁将限制中国仍然需要的、仅存的几类关键美国出口产品,例如飞机零部件。
中国官员现在呼吁进一步增强自立能力。
“完整产业体系有利于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习近平的一位高级政策顾问田培炎上周末在一份期刊上发文。他还说,一个覆盖面非常广的产业基础可以形成“经济安全屏障”。
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其众多商品依赖进口。当时中国生产的汽车、电信设备、发电设备和其他制成品质量不如进口产品,导致许多中国企业和消费者更倾向于进口商品。
此后,中国在这些以及其他许多商品的质量和产量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
去年,著名工程师、时任工信部部长金壮龙表示:“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
上个月召开的四中全会要求从明年开始加倍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全会公报要求政府和企业“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
北京将庞大的制造业规模与强大的国家干预相结合。如今,只有少数几个行业仍由美国和欧洲企业主导,例如商用飞机和一些最先进的半导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