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使用北斗定位服务的示意图。 /CFP
客户使用北斗定位服务的示意图。 /CFP
自中国于 2020 年 7 月 31 日首次推出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BDS)以来,已经过去了两年。
国家不断升级北斗系统,为全球客户提供世界领先的服务,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技术优势凸显。
迄今为止,中国有45颗北斗卫星在轨,到“十三五”(2016-2020)期末,其北斗产业体系规模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629.2亿美元)。 4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宣布,经过27年的努力,国家完成了首个北斗产业体系建设。
在北斗在轨软件的最新升级中,中国工程师对系统调试的大部分卫星进行了调试,以减少随机系统故障,实现技术升级,提高在轨卫星的稳定运行和自校正能力。

电脑屏幕显示北斗三号卫星观测数据。 /CFP
电脑屏幕显示北斗三号卫星观测数据。 /CFP
“此次软件升级涉及全系统大部分卫星,总共有100多个配置项,”负责该任务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工程师李文树告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任务总量大,软件优化涉及的技术状态复杂,升级测试验证时效性有限,实施难度高。”
据工程师介绍,系统升级将在三个月内完成。
与此同时,据7月30日在北京召开的一次会议,北斗三号提供的包括手机新功能和卫星-地球技术解决方案在内的短消息通信服务也从工业应用向公众应用发展。
中国的北斗系统
北斗系统由中国独资建设和运营,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候、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白皮书称,在数字经济的推动下,北斗在过去一年中以更快的速度融入电力、农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截至2021年底,北斗定位、授时、短信通信终端累计安装38万余台,北斗车辆搭载车辆超过790万辆。
近8000台各类北斗终端在铁路领域应用,10万多台农机配备北斗自动驾驶系统,监控水稻、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作物的收成和拖拉机的运行情况全天候。

北斗定位服务模型展示。 /CFP
北斗定位服务模型展示。 /CFP
未来的全球服务
北斗系统是中国最大的天基系统,是与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和欧盟伽利略并列的四大全球导航网络之一。
北斗一号服务于中国国内需求,北斗二号覆盖亚太地区,提供区域短消息通信、精确单点定位、星基和地基增强等服务,而北斗三号将提供更多服务全球客户。
未来几年,中国将进一步发展北斗应用研发、测试、认证、许可等公共服务平台,优化北斗全球服务体系。
国家将推进北斗短信等功能,建立全球应急搜救、遇险报警公共应急服务平台,为国内外所有用户提供稳定服务。
2035年前,中国将建成应用更广泛、集成化、智能化的国家定位导航授时综合系统(PNT),为全球用户提供全覆盖、高可靠的PNT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