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新闻

中国在大流行期间为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202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3730亿吨,连续8年超过13000亿吨。 全国人均粮食供应量超过480公斤,确保了“中国人民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CFP

202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3730亿吨,连续8年超过13000亿吨。 全国人均粮食供应量超过480公斤,确保了“中国人民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CFP

编者按: 李春定是中国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与贸易系主任、教授,薛文芳是中国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CGTN观点。

新冠病毒危机是全球百年来最严重的大流行病,是全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 疫情破坏了世界经济和社会稳定,也对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疫情阴影尚未散去,俄罗斯和乌克兰这两个“世界粮仓”持续不断的军事冲突再次引发全球市场剧烈波动。 俄罗斯和乌克兰这两个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之间的冲突加剧了全球短缺,推高了价格并威胁到全球粮食安全。

中国的 COVID-19 预防和控制在去年 12 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抗击疫情的3年非凡历程中,中国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灵活迅速应对。 从紧急防控到实时监测、全国常态化疫情防控,政府大力推进疫情防控,取得了积极成效。 中国始终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因时因势不断优化完善防控措施。

中国先后出台了10个防控方案和10个诊疗方案,以防控策略的稳定性和防控措施的灵活性抗击疫情。 这为抗击疫情的顺利转型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最大的空间。 中国牢牢把握抗击疫情的战略主动,死亡率保持在世界最低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当前,俄乌冲突升级引发的地缘政治因素对全球大宗商品供应影响明显,同时增加了主要经济体通胀的不确定性。

面对全球粮食供应挑战,中国始终重视生产和安全。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起基本农田保护、土地用途调控、耕地收补平衡等制度。 该制度还包括耕地退出平衡,增强耕地防灾减灾能力,巩固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02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3730亿吨,连续8年超过13000亿吨。 全国人均粮食供应量超过480公斤,确保了“中国人民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因此,即使俄乌冲突升级,中国的粮食需求依然可以得到保障。

面对COVID-19大流行,与国际社会团结一致是中国不变的选择。 危机发生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 过去三年,中国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22亿剂COVID-19疫苗和数千亿物资。 它还向34个国家派出医疗队,帮助世界抗击疫情。

同时,中国坚持“共同抗击疫情,双手复苏经济”的方针,积极倡导国际贸易自由化。 定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和广交会四大展会。 货物进出口总额持续增长,中国国际出口市场份额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在与世界各国合作的同时,协调经济发展,率先恢复供应链正常运转。 这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全球经济快速复苏注入了强劲动力。 受疫情地缘政治影响和俄乌冲突影响,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十分严峻。 面对全球粮食安全前景不佳,中国粮食丰收既保障了国内粮食安全,也为世界粮食市场稳定作出了贡献。 中国倡导农产品贸易开放,正在逐步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 致力于推动粮食供应和贸易多边治理,为全球粮食安全提供稳定保障。

随着疫情影响减弱,俄乌冲突、全球通胀风险等地缘政治问题依然存在,全球经贸形势不容乐观。 各国应肩负起责任,携手共克时艰,共创美好世界。 中国应继续把人民健康置于各项政策的首位,以开放促发展、促创新、谋合作、共赢。 中国将同世界各国分享巨大的市场、投资和合作机遇,促进各国经济复苏和互利共赢。

本网站使用 cookie 来改善您的体验。 我们假设您对此表示满意,但如果您愿意,您可以选择退出。 接受 阅读更多

隐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