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闻天实验室舱与中国空间站天河核心舱成功对接。 这是该国首次在轨道上连接两艘重达 20 吨的航天器,也是空间站第一次在容纳航天员的同时,迎来一艘即将到来的航天器——神舟十四号机组人员三人。
闻天实验室舱总工程师邹雪梅说:“可以说,整个过程在我们强大的指挥、准确的控制和顺畅的协调下,非常成功。中国空间站的组装建设又迈出了实质性的关键一步。”对接后在北京航天控制中心执行任务。
问天的整个对接过程大约用了13个小时。
“问天是第一个与空间站核心舱对接的实验室舱,其机械臂、旋转机构等设备在升入轨道后都要进行测试,因此比载人飞船需要更长的时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CAST)502研究所技术委员会主任谢永春告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在中国首次太空对接之前
太空交会对接被称为“千里之外穿针引线”。 它被认为是一个国家空间技术实力的缩影。
中国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初步研究始于上世纪末。 1999年,谢和她的同事们开始了交会对接控制的理论研究。
自2011年11月1日中国无人神舟八号飞船与国家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对接以来,谢一直担任交会对接控制组组长,这标志着中国首次在轨对接。
2011年初,神舟八号任务进入倒计时。但随着模拟试验的推进,交会对接控制系统的技术问题不断暴露。
当时,航天器的控制参数都是由人类根据经验手动调试的。 参数确定后,必须进行大量的模拟试验。
模拟试验是飞船通往太空的“通行证”,保证了交会对接的安全。 然而,谢和她的团队进行了近千次测试,失败了几次。
控制参数的设计是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主要难点之一。 由于国内外都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谢和她的团队进行了自主创新研究,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
2011年10月31日,在神舟八号发射前一天,谢某的参数设计方案通过了专家组评审。
神舟八号的参数设计方案为之后的航天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包括神舟载人飞船、天舟货运飞船、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和问天实验室舱等任务。
交会对接控制团队现在专注于未来太空任务的智能自主对接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