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新闻

观点:真正的工业互联网正在中国形成

编者按:龚哲,CGTN Digital资深科技编辑。 本文反映的是他自己的观点,而不是CGTN的观点。

英语世界还没有找到一个通用术语来描述工业和互联网之间的融合。

德国人喜欢称其为互联网4.0,而中国人则称其为工业互联网。 其他一些人更喜欢缩写 IIoT 或工业物联网。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 IIoT 这个词更容易被非工业人士理解。 我们都知道物联网 (IoT),例如智能扬声器、远程控制家用电器或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之间拖放文件的能力。

IIoT 基本上与工业中应用的技术相同,例如工厂和农场。

话虽如此,我将使用工业互联网一词,因为CGTN是北京媒体。

行业利用数字化智能技术似乎很自然。 我曾经认为工业互联网只是另一个像云计算一样无用的行话——一个我们已经知道和使用的新术语。

但就像家庭自动化一样,企业有各种各样的担忧阻止他们尝试这种新东西。

第一个问题是他们必须“选择一方”。 如果你熟悉家电,你应该知道大多数设备只支持一个智能平台。 如果智能电视支持亚马逊的 Alexa,它可能不支持苹果的 HomeKit。

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公司身上。 如果一家公司决定使用华为的系统,他们可能不得不放弃腾讯提供的服务。 这些大公司希望他们的客户坚持自己的“生态系统”——这基本上意味着“继续消费”。

曾经尝试过从 iOS 切换到 Android,反之亦然? 你会明白我的意思。

成本也可能是一个问题。 为了将工厂连接到工业互联网——我们知道它仍然在互联网上运行——将安装大量传感器和分析工具,如果工厂老旧,这可能会花费大量资金。

另一个问题是数据安全。 对于你我这样的智能手机用户来说,数据安全主要意味着隐私保护。 如果我们的邮箱被泄露给营销人员,我们将不得不处理无休止的垃圾邮件。

对于企业来说,这是一场更可怕的噩梦,因为公司数据,或者我们所说的“企业机密”,很可能是一条生命线。

在中国东部乌镇举行的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上与专家交谈后,我意识到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尤其是在中国。

与许多其他市场经济体不同,中国拥有一个致力于为人民服务的强大政府。 官员们可以搭建一个数据共享平台,利用他们的信用来帮助解决数据安全问题。 一个例子是地方政府建立的租房平台,以保护年轻人免受不良机构的侵害。

如果政府能够站出来,迫使地方平台相互兼容,“选边站”的问题也可能得到解决。 就像政府对中国的数字身份证系统所做的那样。 应用程序不再需要建立自己的身份验证系统,而是都通过政府支持的统一服务来验证用户。

中国似乎非常坚定地要建设工业互联网。 政府已开始将全国各地的数据中心与国家级计划进行协调,以更好地利用每一点计算能力。 他们也可能这样做是为了制造强国,把“世界工厂”打造成“智能世界工厂”。

(通过 CFP 报道)

本网站使用 cookie 来改善您的体验。 我们假设您对此表示满意,但如果您愿意,您可以选择退出。 接受 阅读更多

隐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