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愈发强硬的俄罗斯与日益奉行孤立主义的美国,欧洲各国政府正加紧重整军备,但这一行动必须克服中国关键矿产限制带来的巨大障碍。
中国在稀土金属和磁体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这些材料广泛用于导弹、战斗机、无人机及各类军事装备的生产。北京已在与华盛顿和布鲁塞尔的贸易战中动用这一影响力,在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谈判中收紧或放宽稀土出口管制。
这一局势促使欧洲采取一系列行动,欧盟执行机构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呼吁欧盟在关键矿产领域“争取自主独立”。与此同时,欧洲贸易官员正紧急与中方对接,试图保障欧盟的供应稳定。
周三,欧盟27国大使接到通知,中国似乎愿意协商所谓的“通用许可证”,以简化对欧洲的稀土出口流程。但两名了解相关讨论、因涉及内部磋商而要求匿名的外交官表示,此类解决方案能否快速落地或长期维持尚无保障,欧盟正重点寻找替代供应渠道。
欧盟委员会发言人奥洛夫·吉尔表示,短期内谈判的目标是“为欧洲产业提供更多确定性”,“相关沟通仍在继续。”
但局势的反复让欧洲领导人清醒认识到,其军备扩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与中国日益不稳定的关系。
“一切都取决于此,”欧盟安全政策智库欧盟安全研究所研究员约里斯·蒂尔说,若关键矿产供应中断,“重整军备便无从谈起”。
今年4月,特朗普总统宣布大范围加征关税后,北京迅速回应,限制全球范围内七种稀土元素及磁体的出口。上月,中国曾威胁扩大限制清单,直至特朗普与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在上周的峰会中同意将这一升级举措推迟一年。
但4月的限制措施对欧洲买家仍然有效——尽管欧盟一再强调供应多元化,北京仍让布鲁塞尔陷入两难境地。
欧盟约98%的关键稀土进口来自中国,依赖度甚至高于美国——美国80%的相关稀土从中国进口。尽管稀土在全球分布广泛,但开采和提炼难度极大。
欧盟一直在努力摆脱这种依赖,并于2024年生效了一项旨在打造本土稀土产业的法案。但要取代中国的采矿和提炼产能并非易事,也无法一蹴而就。
咨询公司SFA牛津的分析师近期在研究报告中预测,考虑到矿山开发、精炼厂建设、制造业扩张及融入北约供应链所需的时间,实现对中国稀土的“完全多元化替代”需要八至12年。
但就国防工业而言,欧洲没有这么多时间。
欧洲各国正紧急大幅增加国防开支,试图在2030年前提升关键军事能力。为此,欧盟放宽了预算规则,并推出一项1500亿欧元(约合1.23万亿元人民币)的贷款计划,以助力军事支出。
无法获取关键矿产可能扰乱这一计划,改变地缘政治格局并影响欧洲的未来。
“国防自主始于材料自主,”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国防与治国方略项目负责人丹尼尔·菲奥特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