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对贸易战的叙事中,美国是恃强凌弱者,而中国则是受害者——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努力维护全球经济稳定,却遭遇美国不公平的关税制裁和技术禁令。
然而,近日中国展现出的形象却与此叙事愈发矛盾:这个工业巨兽正准备利用其在现代制造业关键矿产领域的垄断地位对抗任何阻碍其发展的国家或企业。
中国开采和加工了全球大部分稀土资源,这种资源广泛应用于计算机芯片、电动汽车、战斗机等各类产品。为报复特朗普总统的关税政策和技术限制,北京曾多次限制稀土出口,引发全球供应链混乱。如今中国官员正扩大管控范围,将全球哪怕只含微量中国稀土的科技产品尽数纳入监管。
此举使中国在特朗普总统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本月可能举行的会面中掌握了强大筹码,也让中国有机会向美国表明,中国对关键矿产的掌控能力能够影响任何贸易休战的条款。

不过,这种经济施压可能会给中国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多年来,中国一直谴责此类出口管制措施,如今却表示自己正效仿美国的做法。通过展现将稀土武器化的意愿——仅向北京青睐的对象开放供应——中国可能会被视为其经常指责的那种不负责任的霸权国家。
“中国正走在钢丝上:一方面要巩固其在中美贸易谈判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让世界其他国家对其出口管制意图产生恐慌,”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中国分析中心研究员牛犇(Neil Thomas)表示。
中国敦促华盛顿取消对先进半导体芯片的出口限制,降低关税并消除中国对美投资的障碍。作为回应,特朗普威胁对华商品加征100%关税,并对美国软件实施出口限制。
分析人士认为,双方可能试图稳定关系,并同意暂停最严厉的惩罚性措施——这意味着美国将暂停加征关税和扩大技术限制,而中国则推迟实施稀土出口管制。
中国出口管制自12月起生效,出口商若销售含中国稀土或使用中国设备制造的零部件,则须获得北京批准。中方官员称此举旨在防止稀土资源被用于武器研发,但该机制也赋予北京基于政治考量选择性控制供应的权力。
“如果双边关系不佳,那么出口申请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处理,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被拒绝,”上海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表示。

中国还表示,此举只是效仿美国及其盟友率先实施的跨境出口管制措施,例如美国为阻止向中国科技巨头华为提供技术而采取的限制。
“我们基本上是遵循了美国及其盟友很久以前设定的先例,所以如果你想说这是胁迫行为,那也可以,你知道,毕竟我们是向你们学的,不是吗?”吴心伯说。
这种赤裸裸的胁迫行为——因其影响广泛且单边性强,一些分析师将其与特朗普的“解放日关税”相提并论——可能会削弱中国领导人试图塑造的形象:可靠的贸易伙伴、全球化的捍卫者,以及能够替代美国的全球领导者。
随着国际社会对该举措的反对声浪日益高涨,中国官员正试图淡化其影响,称这些措施并非出口禁令。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凌激周一会见了170多家外国企业和商业团体的代表,承诺中国将继续批准“合法交易”,维护全球稀土供应链的稳定。
但专家表示,中国不太可能撤销这些措施。早在2017年,中国官员就已开始将出口管制打造成一种政策工具。
分享
© 2025 Times of China.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