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商业世界中的生息往复。
一个前景广阔的技术或产品出现。数十家乃至数百家中国制造商涌入那个新兴领域。它们使产品数量大增,使成本快速降低。随着整体市场的增长,竞争逐渐陷入白热化,竞争对手们互相压价,抱着在竞争中最后胜出的希望,甘愿忍受微薄的利润率甚至亏损。
中国的地方政府让这种竞争更加激烈,它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经济和就业增长目标,为本地的领军企业提供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很快,整个行业的产能过剩,陷入一场生存角逐中。
当世界上的大多数政府鼓励充满活力的竞争和低价时,中国却反其道而行之。它正试图遏制“内卷”,这个中国人普遍使用的社会学术语描述了一种过度竞争和恶性通缩的内耗循环。

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在本月召开的中共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上承诺,将采取措施打击“低价无序竞争”,淘汰落后产能。在最近的另一个关于城市发展的会议上,习近平批评了各省份一窝蜂地投资人工智能和电动汽车等产业的做法。
“打价格战、搞‘内卷式’竞争,只会助长‘劣币驱逐良币’,”中共官方喉舌《人民日报》写道。“单纯向下‘卷’价格,最终没有赢家。”
由于特朗普总统的关税,中国的对美出口已在减少,中国解决内卷式竞争的努力有了新的紧迫感。其他国家也对中国把大量廉价商品转销到它们的市场感到担忧。中国的商品滞销问题,加上国内经济放缓,加剧了行业竞争,加快了通缩的恶性循环。
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是衡量整体经济平均价格的一个广义指标,中国的这个指数已连续八个季度下降,这是有记录以来最持久的衰退。6月生产者价格指数创下了近两年来的最大跌幅,该指数是衡量出厂商品价格的指标。
中国已承诺对压价企业加强监管,限制地方政府为“僵尸企业”(即依靠外部支持生存、缺乏竞争力的企业)提供补贴和激励措施。
钢铁水泥等行业长期受困于恶性竞争与产能过剩。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动汽车等新兴朝阳产业也已迅速陷入一场逐底竞争。这已制造了一种不寻常的悖论:虽然中国的企业已在总体上控制了某个行业的市场份额,但企业个体却难以维持稳定的利润。

中国官员们在国务院周三召开的会议上承诺加强电动汽车行业的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以约束“非理性竞争”。
在政府宣布这些措施之前,中国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曾在今年5月大幅下调了近20款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的价格。半官方的行业组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不点名地批评了比亚迪的做法,并对“价格战”的危害发出警告。
中国主要的电动汽车制造商之一小鹏汽车的销售员张凯(音)说,消费支出低迷和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将给价格带来持续的压力。他说,即使在政府为帮助人们购买节能汽车和其他商品提供补贴的计划结束后,制造商除了继续以折扣价促销电动汽车外别无选择。
“这是一种新常态,”他说。“价格一旦降低,肯定不会再回升。”
想了解过度竞争带来的危害,不妨看看位于中国北方的河北省。这个以矿业、重工业和农业闻名的省份因激烈的价格竞争而臭名远扬。有媒体把河北的商人称为“价格屠夫”。
在位于河北一片玉米地里的一个工业园区,100多家服装制造商在一排排几乎相同的店面里出售几乎相同的服装,服装的相似程度让人很难区分商家。该园区主要为那些想找工厂批量生产T恤、卫衣,以及各种外套的客户提供服务。
分享
© 2025 Times of China.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