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裡,我們早已習慣用行動支付買咖啡、透過線上課程學習新知,甚至用雲端服務協作工作。但這些便利卻不是人人都能享有。對許多鄉村地區的居民來說,網路訊號不穩、設備昂貴,甚至缺乏使用經驗,反而讓他們在數位時代逐漸被邊緣化。這樣的落差,其實就是數位時代下的城鄉差距。

 

數字包容,讓科技成爲橋梁

 

這種差距不僅體現在「能不能上網」,更深刻地影響了教育、醫療與就業機會等。

 

要縮小這道鴻溝,關鍵就在於「數字包容」。它的核心精神是確保每個人都能公平地使用數位科技與網路服務,不論來自城市或鄉村、年輕或年長、富裕或弱勢。這不只是提供一條網路線或一支手機,而是讓人會使用,且用得安心。

 

當偏鄉有公共 Wi-Fi 與平價設備,長輩能透過友善設計的介面學會操作,農民能在手機上完成支付或取得小額貸款時,數位科技就能真正成為全民共享的資源。

 

不只是技術,更是社會公平

 

更重要的是,數字包容代表的不只是技術,而是一種「社會公平」的實踐。它讓偏鄉的孩子能和城市學生站在同一起跑線,讓長者也能獲得與城市居民相近的醫療機會,並讓農戶或中小企業拓展市場、增加收入。這些改變,正是縮小城鄉差距最實際的方式。

 

同時,數字包容還能改善「公共服務」的不平等。許多政府服務逐漸數位化,例如報稅、補助申請或醫療掛號。對城市居民來說,這是節省時間的便利;但對鄉村居民而言,如果沒有數位接入或操作能力,就會被排除在外。當政府能確保電子政務平台簡單易用,並讓偏鄉居民也能公平參與時,城鄉間的資源差距才能真正縮小。

 

機會與風險并存

 

數位科技不該成為加深城鄉差距的鴻溝,而應該是縮短距離的橋樑。當然,數字金融與數位服務的推廣也帶來風險,例如資訊安全與詐騙問題。因此,我們更需要在「提供便利」與「保障安全」之間找到平衡。唯有如此,數字包容才能真正落實,讓更多人安心參與,並推動城鄉朝向更公平、更共榮的未來



分享
© 2025 Times of China.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