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生活在一个你无法信任政府公布的数据的国家会是什么样子。
我不必去想象。上世纪80年代,我曾在中国和苏联待过一段时间。那些会让政府或执政党颜面无光的数据有时会完全消失,有时则会经过精心修饰后才公布。
40多年前,在北京一次饮酒闲聊时,一位中国高级统计官员和我谈起他和同事们为测算经济所作的真诚努力。“有时会很尴尬,”他说,“官员们并不总是愿意看到我们报告的内容。”
有见识的人都不会完全相信官方公布的所有数据,但总会有变通的办法。外国政府会利用稻田、钢厂换班时的卫星照片,以及主要城市夜晚的灯光等信息,再结合其他数据来估算粮食产量、钢铁产量和电力消耗。即便是粗略的估算,也有其价值。
美国官方数据还没有像这样受到污染,但或许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特朗普总统不喜欢最新政府就业报告中的数据,于是他解雇了负责编制这些数据的劳工统计局局长。
总统称该机构为了政治目的篡改了数据,但正如我的同事本·卡斯尔曼所报道的,大多数经济学家并不认同这种说法。
这场关于统计数据的风波发生在经济的关键时期。诸多事情都在发生变化——关税飙升、驱逐出境人数增加、人工智能热潮兴起——我们需要知道经济正走向何方。可就在我们最需要官方数据的时候,特朗普却让人们对它产生了怀疑。
让我们再往前推几步,权当是个思考实验:想象一下,会有更多人被解雇,总统会提出更多关于数据存在偏见的指控,政治领导人会更多地干预技术和科学流程。最终,当足够多的技术专家被替换,且说真话的可怕后果变得显而易见时,人们可能就再也无法依赖官方数据了。
“有时候,有些东西只有在失去后才知道它的可贵,”2013年至2017年担任劳工统计局局长的埃里卡·格罗申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我们信息基础设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正处于危险之中。”
格罗申强调,截至目前,官方数据还是可靠的。在广受尊敬且经验丰富的局长埃里卡·麦肯塔弗被解职后,能力出众的威廉·维亚特罗夫斯基担任代理局长,主持该机构的工作。公务员队伍也保持稳定。
格罗申说,要是有人篡改数据,“我们会听到举报者的声音,员工也会辞职。”我们会知道这些。
即便这些数据不可靠了,也总会有很多变通的办法。在这个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时代,私营企业已经在不断提取和生成大量关于我们做了什么、做了多少,以及这些行为对经济意味着什么的信息。你买一个冰淇淋甜筒,都会有数据机构知晓此事,并据此推断你的个人偏好、冰淇淋行业的状况以及整体消费者的情况。
但将所有这些信息整合为可靠、公开、公共的统计数据,并同时向所有人开放,就是另一回事了。这些信息对于各个层面的决策都至关重要:从个人购买什么、如何投资的选择,到企业关于发展方向的决策。
“官方统计数据是一种公共产品,”格罗申说,“从长远来看,政府在这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没有哪家私营企业有动力去生成可信赖的、免费向所有人开放的官方统计数据。”
工作仍在继续